認識白內障
|
|
為了普及常見眼科疾病,近期的 MedicineNet 刊登了一組關于白內障基礎知識的幻燈片。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。
什么是白內障?

白內障是一種無痛性眼內晶體混濁的疾病;鞚岬木w阻擋光線的進入,導致視物不清,長此以往,可能會導致失明。白內障是進展性疾病,意味著疾病的嚴重程度隨著時間進展。老年人多見,偶爾也可見于年輕患者。
白內障是如何影響視力的?

光線是透過晶狀體進入眼內的。晶體使光線匯聚于視網膜上,將視覺信號通過視神經傳送到大腦。晶體的混濁將導致你看到模糊的圖像。其他問題也會導致視力模糊,但白內障會產生一些特定癥狀。
白內障癥狀
癥狀一:視力模糊

白內障最常見的癥狀是視物模糊;颊叱V魇鰹橐曃锬:、朦朧以及遮擋,并且逐漸加重,到達視網膜的光線越來越少,導致白內障患者視物不清,難以開車,這種現象在晚上尤其明顯。
癥狀二:眩光

眩光,對光敏感,是白內障的另一個癥狀。白內障患者很難在強光下看清事物。室內光線會開始顯得過于明亮,視物出現光圈。迎面而來的車頭燈造成的眩光使夜晚開車成為問題。
癥狀三:復視

白內障的另一個癥狀是單眼視物時,有復視現象。這與雙眼無法正確對齊所造成的復視不同。當單眼注視時,白內障患者也會出現復視。
癥狀三:變色

白內障也影響色覺。有些顏色出現褪色,有些事物獲得黃色或者褐色色調。起初這種現象不被注意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區分藍色和紫色變的困難。
白內障癥狀四:二次視力

白內障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有「二次視力」。在白內障情況下,晶體屈光力增強,可暫時提高近視力;颊呖烧衾匣ㄧR。隨著白內障的加重,這種近視力暫時改善的現象將消失。
白內障癥狀五:新處方

白內障患者通常需要頻繁的更換眼鏡或隱形眼鏡,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,患者的視力逐漸惡化。
患病人群
大多數白內障發生于老年患者,并且與年齡的增加有關。在美國,65 歲以上的老人超過一半患有白內障。有時,嬰幼兒一出生就會發生白內障,被稱為先天性白內障。兒童也可由于疾病或者外傷產生白內障。
導致白內障的原因
導致白內障的原因還不肯定。年齡是危險因素。其他影響白內障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包括:吸煙、過量飲酒、糖尿病、眼外傷、過度使用糖皮質激素以及長時間輻射或陽光照射。
白內障的診斷
包括視力檢查以及裂隙燈檢查。散瞳以檢查眼底,觀察網膜以及視神經的情況。
白內障手術
如果框架以及隱形眼鏡無法矯正視力,可進行白內障的摘除。包括摘除混濁晶體以及植入人工晶狀體。白內障手術通常為門診手術,并且安全有效。如若患者雙眼都需要進行手術,通常先進行一只眼的手術。
1 超聲乳化吸出術

最常見的白內障手術類型為超聲乳化吸出術(phaco)。在整個手術過程中,醫生首先在眼睛上做一個小切口,然后超聲波碎核,取出晶體并植入人工晶狀體(IOL)。另一種手術方式為白內障囊外摘除術。手術過程包括大切口、整塊移除晶體。在大多數情況下,由于 IOL 的植入,患者不必佩戴框架或隱形眼鏡。
2 白內障手術的創新

白內障手術的發展使得手術既可矯正近視力,也可矯正遠視力,減少甚至消除術后戴鏡的需求。傳統的單焦晶體只能矯正遠視力,所以患者術后仍需佩戴閱讀鏡。所謂的「toric」晶體的植入可以用來矯正散光。這張照片顯示晶體可提供更好的色覺。
3 術后期望
術后幾天,患者可能會感覺到癢或者對光敏感?梢耘宕鞣雷o鏡或者眼鏡達到保護的目的。需要使用眼藥水加速愈合過程。雖然術后短時間內視力即改善明顯,但完全愈合大約需要 8 周時間。有些患者術后也許仍需佩戴近視鏡或閱讀鏡,但需要更換處方。
4 手術風險
白內障手術通常不會導致并發癥的發生。并發癥的發生通常與感染、出血以及眼壓的變化有關,早期發現即可治療。網脫的風險略微增加,需要急診治療。有些病例由于晶體組織的殘留,在術后一段時間后,視力會出現模糊,即形成「后發障」,用激光治療即可。
你需要進行白內障手術嗎?
白內障通常不需要立即移除,所以患者有時間來決定是否手術。白內障逐漸影響視力,可以等到眼鏡無法矯正視力時進行手術;颊呷绻挥X得白內障造成嚴重的問題可以推遲甚至不進行手術。
白內障預防建議
1、外傷性白內障:要教育幼兒不要使用剪刀等鋒利尖銳的危險物品,加強監護,避免外傷,成人在工作中注意安全防護,佩戴防護眼鏡。如有外傷及時到眼科診治,以免延誤病情。
2、先天性白內障:孕婦在妊娠前6個月內避免患風疹,流感等疾病,不要隨意服藥,避免接受放射線照射,多吃新鮮蔬菜及肝、蛋類食物,并適量補充維生素A、D。另外,避免近親結婚。
3、老年性白內障:它是白內障中最多見的,一般與老年人代謝障礙,全身衰老和功能減退有關。針對這些因素,應適當增加營養,多吃水果蔬菜,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過強光線及紫外線直射眼睛,發現內分泌疾病宜及時診治。如患糖尿病者,應認真控制飲食,定期到醫院檢查,發現晶體有輕微的變化應給予藥物治療。另外,定期進行健康檢查,發現早期病變及時使用有效藥物治療。
|
(2015/9/23) |
|
|
|
|
|